產教融合既是產業鏈與教育鏈相耦合的一種合目的性目標取向,也體現了職業教育辦學的合規律性使然。從宏觀來看,要以完善制度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區域產教融合良性生態系統;從中觀來看,要以優化集團化辦學為手段,建立產教一體化利益共同體;從微觀來看在,要融通各方資源協調落實“五對接”等,協同共生推進實現產教融合政策預期。
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整體完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
根據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的闡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涵蓋教育、政治、經濟等多領域多部門的復雜系統,是一個對內邏輯自洽,對外互動適應的系統,實現教育內部與外部環境的目標表達與信息溝通,但這一系統顯然不會是自動形成的,必須賦以完備的頂層設計,把“點”上、“線”上的產教融合形態拓展為“面”上、“立體”的生態系統。國家層面,目前一是完善產教融合立法,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行為主體的公法義務,特別是不斷強化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意識,以法律形式保障各主體的責任、權利、義務、角色定位與行為規范,促進政策落地。二是健全區域財稅保障體制,解決職業教育財政經費撥款的區域性差異,為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開放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財政補貼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設立產教融合專項資金及其投入保障機制。地方政府一是要建立產教融合基本制度,保障職業教育和區域產業同步規劃建設,契合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分層制定促進產教融合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拓展產教融合政策空間。二是設立專門機構,統籌管理產教融合中合作機制、資源配置、招生就業、利益分配等工作事項;建立產教溝通協商機制,同時為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主體提供政策咨詢、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服務,為產教融合系統的穩定運行、自我發展提供長期保障。三是從財政、制度上大力支持學校開展與區域產業對接的專業建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能力,增強區域內職業教育認可度,吸引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主體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為系統內部良性生產、成果推廣創造條件。
中觀層面優化集團辦學,打造產教一體化利益共同體
產教融合的意旨不僅僅是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更多的是要構建職業教育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共同構成的知識匯聚與技術創新的共同體,因此,產教融合必須依靠穩固的互利共贏、資源對接和成果共享機制,對等實現教育端與產業端的利益訴求。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通過職教集團,連接學校、行業組織、企業、科研機構等主體,形成資源共享、協同合作、互利共贏的產教聯合體,實現持續互利共贏的一體化共生,對實現教育與產業間供需對接、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融合有積極作用。首要是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法治化建設,營造正向的共生共贏環境,明晰職業教育集團法人地位,突破集團化辦學的治理困境,厘清利益主體的角色定位與權責邊界,避免利益主體地位缺失。地方政府結合區域發展支持職教集團制定章程并依章程自主治理,組織監督職教集團參與者權責分配、資源融通、利益共贏等事宜進行規范和約束,為校企打通合作壁壘。其次,堅持產教融合共治的行動指向性,進一步規范政、校、企、行各主體在治理框架內各自履責。第一,政府作為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的主體,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有導向引領作用,指引供需雙方需求精準對接,組織監督職教集團科學合理設置產教合作項目并實施辦學收益與成果分配。第二,學校和企業之間要基于各自的職能,構建一個產、學、研、培多域共生,人、財、物、智全維度共享的良性運作模式?梢酝ㄟ^打造行業學院、產業園等平臺,在合理的運營機制下,學校發揮自身在課程建設、教學科研、實訓場地等方面的優勢,主動匹配企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訓、產品研發、產品推廣等方面的需求,積極面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同時與企業協同開展在職培訓和社會服務,實現社會職能;企業以長遠發展為目標,樹立社會責任,在政府的支持下增加職業教育投入,并與學校共同開展人才的雙向流通,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構建校企“雙導師”制人才培養體系,完善集團內部的師資隊伍結構。第三,同為人才培養的主體,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要從以主導學校利益為導向轉變為多元共治共享形式,在治理上去中心化,資源上互通有無,拓展利益耦合的廣度和深度,在專業設置、師資交流、實習實訓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交流。第四,行業協會作為校企的“中間人”,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產生分歧矛盾時做好緩沖協調工作,另一方面,要憑借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敏銳感知,為集團引入更多合作項目,積極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產教成果轉化和區域生產力提高。
微觀層面落實“五對接”,產教融合從機制耦合深化為要素匹配
在產教融合生態系統中,政府、學校、企業、行業要“全面地思考、聯系地思考”,在系統內整合知識、課程、教師、技術、產品、服務等要素,使其對接地區產業,形成對應的課程供應鏈、人才供應鏈、產品供應鏈和技術創新鏈,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動態耦合,具象化為“五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圖1)。地方政府要充分論證區域產業特色和產業需求,引導職業院校圍繞區域產業集群布局發展,并給予政策與經費保障;行業要本著對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和全局性預判,向政府提供區域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的信息和動態,引導政策走向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向相行;學校在政府和行業的指導下,重構專業群,開展跨專業、跨崗位、跨行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
圖1 產教融合“五對接”要素耦合模型
學校、行業、企業又組成一個有機體,行業確定最新的職業標準和技術標準,學校和企業在行業的指導下商定課程標準、教學標準、評價標準等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精準對接,確保課程內容、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完美契合地方產業需求。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主體,共同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將企業生產環境、工藝流程、企業文化融入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日常教學中;共同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中明確崗位能力要求和職責素養要求;以培養優質技能人才為共同目標,共建校企大師工作室,深化學生對行業的感知,共同完成人才培養過程。
在國家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開展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背景下,政府要深化與行業合作,盡快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加強職業標準體系建設;行業企業與學校一起根據國家的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和標準組織開發相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政府與行業要攜手促進1+X證書制度的社會認可度和企業認可度,增加技能證書持有者的就業機會和薪資待遇。同時,政府應進一步拓寬試點范圍,支持行業、企業、學校引入國際標準在特色專業開展課程體系研發和技能認證,納入試點范疇。
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一方面要求學校、行業、企業根據區域人力資源需求,共建公共事務服務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等平臺,開展針對社會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提升、技能認證、再就業培訓等;其次也要求教育主管部門盡快建立地方學分銀行,實現社會從業人員技能學習成果積累轉換,推進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的無縫對接,構建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22期)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