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近年來,我市以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為龍頭,通過制度建設、項目引領、重點突破、氛圍營造等舉措,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形成了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職業培訓、技能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為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支撐。截至2016年9月,全市技能人才總量為16.63萬人。
我市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20余個部門參與的技能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人社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緊密配合,企業院校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出臺了《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10余個文件,對高技能人才培養、重大培訓任務實施目標管理、納入綜合考核,并定期對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管理、項目資金使用產出情況進行審核,強化監督檢查,并將市級職業技能競賽、優秀技能人才評選、政策宣傳等項目納入市級財政予以保障,將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補助、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經費補助、高級工培訓補貼納入人才發展資金支出范圍。
全面實施首席技師百人計劃。在全省率先出臺首席技師百人計劃實施辦法,并明確從2016年到2020年,在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的技師和高級技師中選拔100名德陽首席技師,明確對被評為“德陽首席技師”的技能人才在為期5年的聘任期內,給予1萬元/人·年的政府津貼,并納入市高層次人才庫和全面創新(國際)領軍人才遴選范圍。目前,我市正在開展第一批首席技師申報工作,年底將評選40名德陽首席技師。同時,全力推進新型學徒制試點。作為省內首批參與試點的市州,自2015年9月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我市通過制定實施細則、開展定制培訓、探索小班導師制等方式,引導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根據崗位需求和職工特點,對100名新錄用職工和轉崗職工實施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與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簽署了新型學徒制培養校企合作協議,目前已完成68名員工的新型學徒制試點培養任務。
出臺技能人才培訓補貼政策,對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評價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企業技能人才,采取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方式,給予培訓補貼。2014年以來,我市用于職業培訓補貼類支出累計達2445.75萬元。同時健全人才多元化評價機制,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鑒定管理制度。此外,健全技能人才成長環境優化機制。建立起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企業獎勵為主,社會獎勵為輔的高技能人才獎勵人才激勵模式,不斷提升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從2005年起,我市堅持每2年在全市評選“市杰出高技能人才”和“市技術能手”,分別給予3年的政府津貼(3600元/人·年)、1500元的一次性獎勵。
從2008年至今,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市性的市級一類職業技能大賽,對取得競賽項目前6名的選手分別在給予1000—3000元不等的資金獎勵的同時,按規定晉升職業資格。鼓勵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職務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將職工技術技能和貢獻作為分配要素,使技能人才獲得與其能力、業績、貢獻相適應的工資待遇。
建好技能大師工作室。堅持高端發展方向,依托市內大型企業集團,統籌推進重點發展產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充分發揮領軍型技能人才在技能創新、絕技代際傳承方面的突出作用。全市已實施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17個。建好技能人才孵化基地。挖掘優質職業培訓資源,結合產業經濟發展和企業用工實際需求情況,依托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和大型企業,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技術先進、資源共享”的原則,突出公益性、開放性、示范性特點,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目前,全市已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15個。建好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市政府與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投入2.1億元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以德陽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為導向,承擔國家級專項實訓和產業人才培訓,為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技能訓練、技能競賽、技能鑒定、創業孵化、師資培訓、課程研發等服務。力爭2018年底建成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為特色、功能齊全、技術先進、國內一流、面向社會并輻射成渝經濟區乃至中國西部的公共實訓基地。建好校企合作培養平臺。充分發揮職教資源豐富特點,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校校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承擔技能人才培訓任務。